今年以来,长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围绕优化营商环境“登记财产”指标提升工作,对标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,以群众和企业的体验感为导向,巧用“加减乘除”法,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,为优化营商环境作出积极贡献。
在部门联动上做“加法”
打造“登记+金融”体系。与35家金融机构建立联动机制,在82个银行网点增加不动产登记便民服务窗口,银行前置受理业务7.91万件,向银行推送不动产权电子证照12.4万本。
建立“登记+司法查询”机制。与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系统对接,实现网络远程查询,减少了工作人员的跑动次数,利用“数据跑”代替司法人员“线下跑”,既双向减负,又提高了办事效率,累计线上办理法院查询业务252件。
推行“登记+公证”一件事集成服务。不动产转移登记窗口延伸至公证处,形成“一次申请、一步流转、一站领证”的“不动产登记+公证”协同办理模式,累计办理“登记+公证”业务214笔。

在办事流程上做“减法”
推行存量房“带押过户”。联合市房管局印发《关于开展存量房“带押过户”业务的通知》文件,科学划分三种情形,明确了不同情形的办理步骤、申请材料,细化政策。采取无缝衔接模式,卖方无需还清贷款即可完成房屋所有权转移,减轻了买卖双方短时贷款偿还能力,降低二手房在市场上的流通成本及双方交易风险,最大程度保障不动产交易双方利益。
多项申请材料免交免验。通过信息共享方式获取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、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通知书、房产测绘成果报告书等电子证照及附件,无需申请人提供纸质材料。
简并申报材料实现“一表申请”。集成申请表单实现商品房转移登记网办业务、“带押过户”业务、回迁房转移登记“一表申请”,整合房管、税务部门申请表单,实现群众办事“只填一表”“只签一次字”,方便企业群众办理登记。

在便民服务上做“乘法”
开设24小时自助服务专区。在不动产登记服务大厅设置24小时服务专区,安放不动产登记自助查询机和不动产登记自助取证柜,权利人可全天候自助领取不动产权证书、查询个人不动产登记档案,解决了“上班没空办,下班无处办”的难题,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。
推行无纸化办公模式。优化原来的“打印—签字—印模手印—扫描—上传”的程序,在窗口增设智能化设备,支持人脸识别认证、扫描、拍照、电子签名、电子印章等功能,实现全程无纸化办公,使办理程序更加简洁,节约办理时间。
开展非继承公证登记业务。提升办理不动产继承登记工作的便利度、合法性和准确性,取消了公证前置程序,化繁为简,实现进一个门、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办理登记。做到便民减负,避免了因公证费而给群众增加经济负担,降低了办事成本。

在排忧解难上做“除法”
深入社区解答群众问题。为进一步强化群众产权意识,打通了服务最后一公里,对不动产登记高频业务事项、突出问题,选派专业人员深入社区,现场为群众排忧解难,对群众提出的热点问题进行详细地解答,耐心告知群众如何查询和准备申请登记材料。
解决未登记确权房屋历史遗留问题。开展“整治住宅手续不全、不动产权证书办理难问题”专项整改整治工作,建立专人沟通机制,最大限度简化办事环节、压缩审批时限,进一步加快未登记房屋确权手续办理,累计登记约9万户,登记面积约700万平方米。
持续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。进一步深化无还本续贷登记业务,将“还贷”涉及的不动产抵押权注销登记与“续贷”涉及的抵押设立登记合并办理,持续节省企业“过桥”和“倒贷”成本。2023年,帮助企业融资约24亿元,预计为企业节省“过桥”资金约350万元。
